長沙建筑工程學校--產教融合典型
聚焦崗位核心技能 產教深入融合
為企業輸送優秀技能人才
——長沙建筑工程學校 產教融合案例
隨著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時代的到來,長沙建筑工程學校為解決教學中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問題,開始在建筑工程施工專業實踐分崗位教學模式,把專業建設和結構優化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改革基礎和改革重點,從“需求端”和“供給側”兩方面協調“共振”,促進市場需求和人才供給的良性互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合”為基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也在發生變化,可以是中級,也可以是初級;可以在生產服務的第一線,也可以是技術及管理的第一線;崗位性質不同,標準要求也相異,體現了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目標有鮮明層次性及差異性、靈活性。經過近幾年來的探索,我校把學生的培養目標定位為:精通一門技能(建筑工程施工專業:測量;造價專業:預算軟件、資料;路橋專業:試驗);勝任一個崗位(專業施工員、安全員、材料員、預算員、測量員、資料員、試驗員),適應其它相關工作崗位的技能型人才。
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學校在探索教學上按照“合、分、用”三段制定教學計劃,按照非專業能力和專業能力兩個板塊落實教學計劃。按照學生報名入學專業,第一至第四學期,按照標準班級建制,全面培養學生非專業能力和專業能力。
在專業能力培養上,強化學生對建筑CAD、施工技術、建筑力學與結構、識圖訓練、建筑工程測量、施工組織、工程計量與計價、主體工程、建筑設備等專業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具有自主研讀施工圖、制作施工方案等專業能力。通過六項核心能力考核普查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
在非專業能力培養上,學校引入企業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樹立誠實守信的良好職業素養。具備建筑應用文寫作、計算機、應用文寫作能力、文檔編輯能力等非專業能力,為終生發展奠定基礎。
二、“分”出特色,強化崗位核心技能
學校圍繞為施工一線培養高素質操作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針對崗位或崗位群,即施工員、測量員和試驗員等知識和能力的需求,實施了分崗位教學模式。
對接市場,制定標準。學校每年都會派教師到中建五局進行脫產實訓或掛職鍛煉,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與知識水平。每學期教師都會下項目進行調研,每年暑期派教師下項目進行掛職鍛煉,通過與企業的良性互動,學校制定了學生崗位標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畢業生合格標準等,使教學內容與企業標準實現了無縫對接。同時,中建五局常年有一支20多人的兼職教師隊伍以“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資格參與學校的教學教研、教材編寫、教學方案的制定,他們結合生產實際上專業課、技能課,現場指導學生實習。學生培養的崗位標準、課程標準與企業的需求實現了“無縫”對接。
調研市場,精準分崗。進入第五學期,為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學校會對長期合作的建筑施工企業進行崗位人才的需求調研,確定各崗位的用人需求情況,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與崗位用人需求協議,根據企業的崗位用人需求數量,制定分崗位教學實施方案,組織學生按崗位進行報名,按照崗位重新整合班級,強化崗位技能訓練。同時,明確學生實習崗位、崗位標準、技能要求,確定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權利和義務。通過分崗位教學,實現了學生勝任一個崗位的能力。
校企合作,雙重管理。學生分崗位開展教學后,學校進一步加強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按企業與崗位標準的要求開設課程,專業課程與技能教學方面會邀請企業的專家來校進行授課或講座,同時,注重學生企業文化的宣貫與培養,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領導會參與到教學過程,通過企業人員的參與,進一步提高了學生適應崗位的能力,也使學生提前了解了企業的文化,學生出去實習后的競爭力明顯增強,頂崗實習學生更加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三、“用”到實處,實現校企合作雙贏
學校推薦、雙向選擇的原則,學生確定企業對應崗位頂崗、預就業實習。企業為學生配備導師,進一步穩定和深化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輕松邁入職場。
(1)校企“雙重”管理。在分崗位教學的兩學期中,學校會聘請企業專家來校講授理論知識,融入市場實踐知識。進入分崗位教學班級的學生接受“雙重”管理。一方面,作為在校學生,要接受學校的管理;另一方面,要接受實習單位的管理,提前學習所在單位生產安全、企業文化等各項規章制度。
(2)實施導師帶徒制度。學生到企業后,企業把學生分到不同的崗位上,同時給學校提供一個詳細崗位實習學生名單。在整個生產實習過程中,班主任通過電話對學生的工作情況進行檢查,全程跟蹤與指導,避免實習流于形式。每周至少聯系一次,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將了解掌握的情況予以書面記錄,確保實習質量。
(3)定期下企業走訪。在頂崗實習期間,校領導、班主任下企業走訪,詳細詢問學生的情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認真的解答,向企業了解學生的表現,校領導走訪企業看望同學,不僅是對同學的關心與鼓勵,而且密切了校企關系,還獲得了大量企業一線的信息以及實習的第一手材料,為學校下一步開展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產教結合等提供實踐依據。
四、分崗位教學模式的保障措施
分崗位教學模式給原有的教育觀、教學觀、教師觀和學生觀充實了許多新的意蘊和內涵,對學校教師和教學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三個階段之間的教學組織是層層遞進、密切聯系的,每個階段內部的教學組織又是環環相扣、緊密配合。
1.對師資隊伍結構的新要求。學校需要建立一支比較穩定的專兼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從企業一線聘請工程師、技術專家擔任專業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成員和兼職教師,同時聘請一部分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退休工程師或專家到校指導學生實習實訓。確保校內理論課教師和專家實踐型教師之比為1:1。
2.對教師能力素養的新要求。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育人”,還要是熟悉和掌握技能、善于操作和示范的“師傅”,師生關系和師徒關系合二為一;教師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學習和提升要依據企業發展的需要來展開,學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組織那些實踐經驗比較欠缺的老師下工地到崗位歷煉,使教師在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的熟悉和了解等方面始終保持與時俱進。
3.教學組織方式的新要求。一方面,老師教學不再局限于教室里講和學,即使是理論教學也可以穿插實訓演練進行,尤其是頂崗實習、預就業階段的教學組織,完全是按照實際工作的形式和要求來展開,教師在組織教學中一定要具有較強的現場組織管理和應變能力,并能結合企業文化的需求,用“職業者”的標準要求和正確引導學生。另一方面,對于學生思想素質和職業精神的培養也不能局限于書本和理論,學校可以聘請企業人力資源專家、企業崗位能手和優秀畢業生代表來校講座,以身說法,效果更佳。
4.對教學環境的新要求。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要努力融入企業文化,校園環境的布置要滲透企業價值觀、企業技術標準等,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校園和企業雙重文化的熏陶,培養學生職業意識。
5.對教學場地和設備的新要求。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情景化教學實訓大樓,使傳統的教室和實訓場地合二為一,創造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能交替進行的教學環境;要保證對教學儀器設備的更新和投入,確保學生及時掌握新技術、新方法。
按崗位教學有市場,受企業歡迎。自2015年學校分崗位教學以來,與中建隧道公司盾構分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已經連續三年為盾構分公司輸送優秀畢業生100多名優秀畢業生,從事盾構司機、盾構維護、地面調度等方面的工作,用人單位對學生評價好,學生也穩定,以崗位為基礎的產教融合,真正實現了校企合作雙贏。